【評論】大尋寶家(The Monuments Men):藝術很重要……然後呢?
大尋寶家
大冒險家(The Mounments Men, 2014) |
導演:喬治克隆尼
編劇:喬治克隆尼、葛蘭海斯洛夫
主演:喬治克隆尼、麥特戴蒙、比爾莫瑞
年份:2014
類型:喜劇、劇情、歷史
劇情簡介:二戰時,納粹橫掃歐陸,所到之處文物無一倖免,不是被戰亂所破壞,就是被納粹盜回德國,用來填充希特勒的「元首博物館」。一群由收藏家、博物館館長、建築師集合而成的「大尋寶家」,在二戰末期登上歐陸,試圖將這些被納粹盜走的文物物歸原主。
藝術是什麼,可以吃嗎?
電影的頭兩幕直接破題:第一幕是「根特祭壇畫」被納粹從教堂中裝箱帶走;第二幕則是喬治克隆尼正在向美國總統報告自己任務的重要性,而簡報中出現一群民眾正在堆沙包,試圖保護「最後的晚餐」。
從這邊就看出電影的兩大主軸——
1.搶畫:納粹向歐洲搶畫,「大尋寶家」向納粹搶畫,蘇聯則虎視眈眈,也想要搶畫。
2.藝術文物的重要性:在被轟炸過的城市當中,人們不顧安危的拼命堆沙包,不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是為了保護一幅文藝復興的壁畫,為什麼?
片中不只一次的,透過劇情,亦透過角色試圖傳達:「藝術乃民族之本」的概念。
最標誌性的一幕,莫過於喬治克隆尼向其他隊員精神喊話實說的:
「 你可以殺光一整代人,將他們的土地與房屋都摧毀殆盡,但他們總能找到方法回到這。但如果你消滅了他們的歷史、摧毀了他們的文物,他們就會像是從不存在一樣。這就是希特勒正在做的,也正是我們必須挺身而出阻止的。」
將歷史文物、藝術的價值提升為民族的根基,所以人們才會不顧性命的試圖保存文物——因為沒了文物,我們不只會消失,而是會變得根本不存在;而納粹也因此瘋狂的掠奪文物,甚至毫不留情的銷毀文物——透過讓人喪失與歷史的連結,將敵對的民族連根拔起。
根特祭壇畫(Ghent Altarpiece) |
但回過頭來看,這件事在亞洲,尤其是以升學主義至上的台灣,似乎有點不真實。
以我聽聞的狀況為例:父母那輩普遍都有「音樂課、美術課」被借去上「國文課、數學課」的經歷;自己這輩狀況不多,但仍偶有所聞。就算將之視為個例,社會普遍重理輕文的狀況依舊明顯得難以忽視。
「捨身為拯救藝術」這件事,在理智上似乎說得過去,但情感上就不太能理解。
藝術是全人類的藝術,或是某個人的藝術?
電影將「藝術品」昇華進了民族主義的範疇,將藝術視為民族的根基。
乍看之下似乎很合理,像是李白的創作早已融入了漢民族的文化DNA當中。但只要一細敲就能見到破綻——李白本身不是漢人,他的創作也早就不只是漢民族獨有的,韓國、日本亦受其影響。
所以藝術應該屬於個人嗎?李白的詩詞,只能由李白一個人獨占嗎?似乎也不是這樣。
大宋的蘇軾創作《水調歌頭》,卻在數百年後被中華民國的鄧麗君改編成《但願人長久》。藝術作品被公開之後,似乎就處於一個既屬於作者,亦不屬於作者的複雜關係。
既然藝術不一定屬於作者,也不一定屬於民族,那它有可能屬於某個毫無關係的第三者嗎?像是收藏家、博物館?如果有可能,那藝術有沒有可能屬於羅浮宮?也屬於元首博物館?
在作者生前,他仍有權利去追討那些作品;但在他死後,誰有絕對的論點好支持他宣稱自己擁有某項作品?
這部電影沒給出答案,它只是武斷的將藝術作為民族的一部分,而沒有細究。
美國視角與英雄主義,本片最大敗筆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本片太過於強調「美國視角」。
原先數百人,集結了美、英、法數國的「大尋寶家」團隊,被簡化為幾位美國出生的藝文人士(唯二的例外是一名法國人、一名德國口譯)。
不時透過台詞、畫面傳達納粹的邪惡、貪婪,同盟國陣營等待救援的軟弱,而美國則大公無私,拯救夥伴不遺餘力。
這本來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好萊塢出品的電影,以美國視角來述說相當合理。
但最大的問題是:這種英雄主義正巧讓原先設定的「藝術等於民族根基」的概念顯得相當可笑。
假如「大冒險家」不出手搶奪文物,這些文物將被送到「元首博物館」展示,即使作品的話語權落在納粹手中,但至少文物得以保存,被侵略的各國也不是沒有復活的可能;但「大冒險家」一出手,納粹反過來來個玉石俱焚,將文物通通燒光,這些國家也是欲哭無淚。
擔心納粹奪去文物後,編造歷史、欺騙人民倒也還說得過去。但是「大冒險家」拼了命也要搶在盟友蘇聯到來前,就顯得有些弔詭,蘇聯在此時都還是盟友,又有什麼理由認為他們帶走文物之後,會編造歷史、欺騙人民呢?(更何況蘇聯也不會佔領法國、荷比盧)
唯一的解釋,就是編導兼主演的喬治克隆尼,在此時開啟了未來視,提早預見了納粹戰敗,以及冷戰的發生,所以才會拼命也要將文物留在自由陣營。
但這符合電影中他所飾演的角色,該有的想法嗎?我非常懷疑。
歷史中真實存在的「大尋寶家」,由多國、數百名藝術界男女組成 |
趣味叢生的劇情,星光熠熠的卡司
電影以「藝術」為主軸,沒有激烈的戰鬥,亦沒有緊張的對峙。本片實在有太多讓人感到無聊的點,尤其以對藝術無感的台灣人來說,更是如此。但幸好,本片幽默機智的橋段,化解了那些有些尷尬的氣氛。
而多位奧斯卡得主的重量級陣容,也讓電影的主軸變得可有可無,只要看著這些人說說笑話,展現演技就可以了。但偏偏,這部電影也沒有將這件事做好。
混亂的敘事與被浪費的演員
本片演員包含喬治克隆尼、麥特戴蒙、比爾墨瑞、凱特布蘭琪、約翰古德曼、尚杜賈爾登等人,都是重量級的巨星。但偏偏混亂的敘事手法,將這一票巨星全都浪費了。
在前半段,角色的介紹與鋪陳嚴重不足。還沒來得及記住每個人的名字、職業,他們就已經分散到歐洲各地去,此時又多了地點、任務目標得記,但同樣講得不清不楚。
以至於劇情進到有人犧牲時,我很難感到共鳴。只能靠著音樂、旁白,勉強感受到當下的氣氛。
這件事其實蠻嚴重的——我自認對歐美演員認臉毫無障礙(更何況他們都是熟悉到不能再熟的演員),亦覺得自己觀影全程都相當認真,但通篇文章中依舊不見我稱呼任何一個角色名稱,因為我真的完全想不起來。
適合歷史課、美術課的輔助教材
我自己認為《大尋寶家》非常適合用在歷史課、美術課作為輔助、引起動機的電影。因為它有著許多幽默的橋段,能吸引學生目光;講述戰爭,卻沒有太多血腥的畫面,非常適合各個年齡層。有熟知這段歷史的人在一旁解釋,也能彌補電影本身在橋段—橋段、人物—人物間的裂縫。
總結來說,我認為這部電影的劇情並沒有太深入,原本應該是對歷史、美術沒有研究的人,很好的入門題材。但可惜被糟糕的敘事破壞,讓人看得一頭霧水,失去了它原先可以被人記住的機會。
《大尋寶家》的將自己的故事定位成「二戰中不為人知的故事」,如果「大尋寶家」們地下有知,見到這部電影被拍成這樣,應該會希望自己的故事繼續被人遺忘吧。
混蛋簡評:
- 主題——「尋寶」、「二戰」等題材我依舊無法抗拒。
- 音樂——亞歷山大戴斯培(魏斯.安德森御用配樂師)出品,必屬精品。
- 視覺——沒什麼特別突出的,中規中矩。
- 劇本——本片最大敗筆。
- 演員——原本應該是本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卻成為本片最讓人失望的地方。
※注:本文原先發布於於9/13,9/17混蛋重新構思後寫成一篇全新的文章,舊文可點我去看。
你可能會喜歡:
【評論】兔嘲男孩( Jojo Rabbit ):我們沒有不同【評論】1917:身歷其境的一戰體驗
【評論】犬之島(Isle of dogs):寫實基調的警世童話。
留言
張貼留言
嗨,我是混蛋。歡迎你將你的想法留下,我看到之後就會馬上回覆你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