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1917:身歷其境的一戰體驗
前言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遭到暗殺。不久,奧匈帝國在得到德意志帝國的承諾後,便以此為由入侵塞爾維亞王國。
接著俄羅斯帝國為保護斯拉夫人在巴爾幹半島的利益而介入,同其盟友法國一同對抗德、奧。而德國為了要能同時應付東、西的俄、法兩戰線,入侵比利時,也促使其盟友英國加入了對抗德、奧的協約國陣營。
在一連串的政治操作、軍事行動,全球各地的帝國、殖民地,紛紛因為不同的理由,不約而同的捲入了1914年到1918年間的戰爭——當時被英、美稱作「終結一切戰爭的戰爭」: Great War,也就是我們現在更常聽到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7》 |
簡單明瞭的劇情,寫實出色的呈現
《1917》的劇情,只消一句話就能完整概括:史考菲和布雷克要將「停止進攻」的訊息傳遞到前線,以阻止英軍第二營走入德軍精心設置的陷阱。即便如此,它還是用出色的攝影、配樂與巧思證明:好的電影不一定需要複雜的概念與精密的錯綜複雜的情節,同樣也能讓人沈醉。
《1917》的「偽一鏡到底」,絕對是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鏡頭帶著觀眾跟隨兩名士兵,一路從英軍的壕溝出發,穿越「無人之地」,到達德軍的壕溝、隧道,遭遇陷阱、伏擊,損失性命與達成任務。
這些長鏡頭的運用,讓觀眾彷彿化身第三位士兵與兩人同行,加強了緊張與刺激(甚至好幾度我有種在看恐怖片的錯覺),同時也讓觀眾的心情與劇情完美的結合。
再加上時而磅礡,時而溫柔的配樂,更是它在氣氛營造上的最佳推手。
雖然有些用力過猛,在某些時刻有點像是與畫面爭取主權,但絕大多數時間都能夠讓人沈浸在這個故事當中。
這也是為什麼我相當推薦想看《1917》的人,請不要吝嗇你的口罩——你真的應該進影院,用更大的畫面與更好的配備來看這部電影。(當然,如果你不太舒服,那就請忽視這句,然後祝你早日康復)
這也是少數我在看完電影後,會對幕後人員發自內心感到好奇與崇拜的電影。
像是榮獲奧斯卡、金球獎肯定的攝影師羅傑.狄金斯(同時也是《銀翼殺手2049》與《007:空降危機》的攝影師)就一舉擄獲了我的心。
配樂的湯馬斯.紐曼(《007:空降危機》、《007:惡魔四伏》)也同樣為這部電影帶來了絕佳的配樂,是能夠在電影結束後不斷重複放來聽的那種!
圖片取自IMDb |
收放自然的情緒,精彩出色的演出
還記得我說這部電影的劇情相當簡單嗎?但請千萬不要把我這句話誤以為這部在劇情上就毫無成就,恰恰相反。
《1917》的劇情緊湊、緊張,即使大多數時間就是看著兩人趕路,依舊能感受到電影宣傳的那句「Time is the enemy,時間就是敵人」所代表的意義。
飾演布雷克的迪恩—查爾斯.查普曼與飾演史考菲的喬治.麥凱都有很精彩的演出。
像是得知從長官接下任務後,布雷克的第一反應是立刻出發,而史考菲則對就這麼兩人進行這麼危險的任務抱持疑慮。劇情中也給出原因:因為布雷克的兄長此刻就在第二營,兩人除了掌握了一千六百人的性命,同時也掌握了摯親的性命。
電影中段,布雷克被德軍機師刺傷,性命垂危時,他要史考菲承諾絕對會找到第二營。史考菲也用安穩的語氣給予承諾。在布雷克死後,他即使失落,卻沒有因此忘記自己的任務。達成任務的使命感在此時加上了對摯友的承諾,以及為了不讓布雷克家喪失兩個兒子的正義感,讓他在此後表現的越來越積極、主動。
其實看到布雷克的死,我當時的情緒比起哀傷,更大的是震驚(這待會再講)。
一直到了史考菲躲過德軍追擊,在法國小鎮經歷魔幻的一夜,隔日跳水逃生的那刻,我的情緒瞬間釋放,紅了眼眶。
前面的緊張讓人感到壓抑,迫切的恐懼讓人暫時的忘記了悲傷。直到史考菲躲進水中,確認安全的同時,才真正意識到摯友真正離開了自己。
當我眼眶有淚水打轉時,隨著櫻桃花散落在河面上時,真的是本片最好哭的情節。
另一個非常值得一提的是飾演布雷克長兄的理查.麥登。
在聽到史考菲來自弟弟所在的軍團時的欣喜,一直到見到史考菲沈默不語時的理解,再到聽見史考菲說出弟弟死訊的悲痛,最終又因為兩人都是軍人而表現出鎮定的變化。
這一連串精彩的演出都在短短的、不到五分鐘的戲份當中,卻能夠在轉瞬間就抓住了目光,除了佩服演員的深厚的功力,真的不知道能說些什麼。
圖片取自IMDb |
萬千平凡中的偉大,魔幻絢麗的寓言
《1917》在片頭標出日期4月6日,這天是美軍正式參戰的日子,但在電影中沒有表現出來。為什麼?因為這對那些生活在壕溝中的士兵來說,就像之前三年的那些日子,沒有什麼不一樣。一戰的轉捩點,發生的同時,還是有無數的士兵在犧牲、停止老去。
本部片並非改編自真人真事,而是改編自導演山姆曼德斯的祖父告訴他的故事。但在資訊傳遞不發達的年代,當電報被切斷,當然就只能靠傳令兵。(可以參考《戰地風雲一》的傳令兵劇情)
所以第二營,史考菲、布雷克兄弟,當然都能夠被替換到任何一個人身上。
在世界大戰中,這些人成為了冰冷的屍體,只為了一塊鐵做的徽章,或是說,只是為了軍官、皇帝的野心。
而這也反應在演員的選角上——史考菲的演員演出過許多配角;布雷克甚至沒演過幾齣電影,大多數時間都活躍在小螢幕。但同時,這部片卻又網羅了柯林.佛斯、馬克史.壯(好一個金士曼陣容)、班奈迪克.康柏拜區等知名的一線演員。
這絕對不是巧合,而是導演的有意安排——如果今天兩位主角由一線的知名演員飾演,我們自然會預料到他們會像英雄一樣完成任務。即使死,也死得很風光。
但導演不想讓主角變成英雄,而是想讓他們像其他的每個在戰場上付出過生命的人(無論最終有沒有活著回來)——他們像其他人一樣死去,不是那麼精彩與煽情,只有鮮血沾滿雙手,弄濕制服。
電影中段,有一幕史考菲與布雷克穿過一座廢棄的櫻桃園。德軍在撤退時實施焦土政策,砍斷了所有的樹(後面還會看到他們射殺了乳牛,炸毀了橋樑,毀壞城市)。
史考菲很訝異,但布雷克說:「他們(德軍)不知道這些果子還沒腐敗,等到他們落地發芽,很快就會長出比現在還要多的樹了。」(台詞的大致記憶)
史考菲後來遇到了一頭乳牛,德軍的落網之魚,並用水壺裝滿了牛奶。而這瓶牛奶隨著劇情發展,到他遇見了法國村莊的女人與女嬰時,他交給了她。
這彷彿諭示著即使邪惡、殘暴取得了成功,也只會是片刻的,就像遮住了天空的烏雲,讓陰影覆蓋大地;但只消一點點的縫隙,就能讓陽光重回大地。
法國村莊的夜晚,法國女人與父母不詳的女嬰。可以說是本片最溫柔也最魔幻的橋段。
除了歸功於羅傑.狄金斯傑出的攝影:將照明彈、火焰與破敗小鎮完美融合,如同一場殘酷、畸形卻美麗無比的光影秀。
溫柔的女子、純潔的女嬰,都暗示著在戰火遍布的世界,依舊有良善被播種,依舊有希望在萌芽。
編導選擇在陽剛味如此重的戰爭片中加入溫柔的象徵,用最幽微的聲音控訴著戰爭的殘暴,並傳遞和平與反戰的訴求。我覺得是這部電影最值得回味的。
後記
從前幾週的《杜立德》一直到今天《1917》,武漢肺炎還沒有消失的跡象。
於此同時要進戲院觀影,著實是一件挑戰。但我完全不後悔自己當時做了這樣的決定。
我真的很喜歡這部電影,我形容它是「雲霄飛車式」的體驗。
因為過程當中我能感受到心臟大力的跳動、無數次我強忍著不要叫出聲的衝動、數度紅了眼眶,這些都跟我搭雲霄飛車的情況不謀而合。
當然,不能忘記的是我走出影院時雙腳顫抖,幾乎無法站直,更是一模一樣。
這部電影一直讓我想到《魔戒》,同樣也是兩人(佛羅多與山姆)為了拯救中土而從夏爾跋山涉水、歷經奔波到魔多。而《魔戒》作者J.R.R. 托爾金,就曾經於一戰時經歷了索姆河戰役。看見無人區的泥濘、死屍,也啟發了他在《雙城奇謀》中對死亡沼澤的描寫。在世界大戰後,他也將描繪的對象由完美的存在(神、邁雅)轉向更弱、平凡,卻堅韌的種族,像是哈比人,像是——人類。
另一方面,我覺得這部電影絕對會成為繼《搶救雷恩大兵》後,最適合在歷史課上放的教材。但無奈台灣的歷史課對一戰著墨極少,我也是一直到了買了《戰地風雲一》之後才開始關注的。 在這場大戰中有許多課本沒提,或略過不談的精彩故事——阿拉伯的勞倫斯、聖誕夜休戰、帝國間的政治角力、第一次經歷世界大戰的世界又是怎麼樣……
我會再推薦因此對一戰感興趣的人去玩《戰地風雲一》,尤其是單機的劇情模式,或是《英勇之心:偉大戰爭》;桌遊可以玩「步兵的恐懼」,電影我暫時除了《神力女超人》之外想不到其他一戰的背景……
《1917》沒法拿下奧斯卡的最佳影片實在可惜,但同時也讓我對《寄身上流》更感好奇。如果如此精彩的《1917》都未能奪冠,那《寄身上流》又是多麼出色的電影啊!
圖片取自IMDb |
留言
張貼留言
嗨,我是混蛋。歡迎你將你的想法留下,我看到之後就會馬上回覆你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