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前1%的在地嚮導
今早收到了 Google Local Guides 寄來的郵件,內容是回顧2020的各種成就。
每到年末,各種平台就紛紛推出回顧——臉書、 IG 等社群媒體當然不會錯過。
但其他連遊戲平台 Ubi Connect 、音樂串流平台 Spotify 和 KKBOX ,
或是今天提到的 Google Local Guides (也就是Google Maps )也都來參一咖。
Photo by henry perks on Unsplash |
我通常都對這種「回顧」充滿興趣。
畢竟透過方便的科技,找出過去一年內自己究竟都把時間花到哪去了,也是一種充滿自省風格的樂趣。
而且年末的回顧又不同於臉書上的「回顧這一天」,把每年的同個日期都拿出來比較。
不會有看到7年前的12月17日自己說了什麼中二滿滿的蠢話,導致羞愧到無地自容的狀況。
通常1月跟12月的想法,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因此樂趣通常多過尷尬。
不過會收到 Google Local Guides 的郵件,通常是因為自己有在 Google 地圖上新增過評論、相片。
而我作為一個時間很多,又喜歡到處亂拍、亂評論的人……我做得遠不只如此。
也因此我獲得了排名前1%在地嚮導的殊榮。
1% |
老實說,這種回顧必然會有資安方面的疑慮。
愛聽什麼音樂、今年玩了哪些遊戲,影響或許不大。
但過去在臉書上說過什麼、今年又在哪些時間去了哪裡,影響就不小了。
更何況 Google 地圖上的評論……數量一多,其他人就很容易推論出評論者的活動範圍、習慣。
不過我也說不清楚為什麼自己在深知這種風險的狀況下,依舊執迷不悟的分享菜單、食物相片、評論……
也許是我因為 Google 成功的將改善地圖的功能,變成了一個令人著迷的尋寶遊戲:
玩家透過發現新的場所、獲取場所的資料來得到經驗值。
(聽起來很類似地理尋寶Geocaching?)
也有可能是因為我自己對這種社群互助的氣氛毫無抵抗力。
像是由眾人一同編篡的「維基百科」,如果是力所能及的條目,我自己也會幫忙編篡。
所以 Google 地圖上一些店家開張或歇業,我便去幫忙更改條目。
其實這比我想像得還來得少 |
老實說幫得到人嗎?搞不好真的可以。
上週六跟父母出門吃飯,原本預計要去一家在梧棲的燒烤店。
但到了現場,才發覺它早已變成了新的熱炒店。
不過在地圖上,燒烤店依舊顯示著「營業中」。
因此我就抱持著日行一善的精神,將它在 Google 地圖上的狀態改成歇業。
還沒走到另一家餐廳,就收到了更改已通過的訊息。
另外一件事是隔天吃早餐時,父親說要去一家在潭子的早午餐店。
我覺得店名聽起來特別耳熟,便搜尋了一下……果真是我幾年前去吃過的那家餐廳。
不僅如此,地圖上唯一一張菜單還是混蛋本人在三年前拍下的。
但到了現場才發現他們的菜單已經更新了。
當年吃到的漢堡跟其他套餐都已經消失在時間的洪流當中……
所以我便拍下了新的菜單,上傳到地圖上。
如果我沒做這些事,也許某人就會像我們一樣跑到早已歇業的地方、或是為了早已不再供應的餐點而失望吧。
(當然,我一直到上週末才發現這件事,應該有不少人失望過了吧)
所以這種舉手之勞,我倒也做得很開心。
所以說回來的隱私問題……
我想就只能透過時間差、減少個人訊息、範圍增加來防範了吧。
時間差是指:不要在消費當下或消費完立刻評價。
就像是過去宣導「臉書打卡」不要打得太精準,藉此讓人摸不清楚出沒時間。
減少個人訊息是指相片不出現可以辨別身份的物品(當然人更是不能入境),
留下的評論也不提及自己身份及習慣。
增加範圍就是不要只評價自家巷口的麵攤、早餐店,讓人一眼就看出來你的家在哪。
在台中留一點足跡、羅東留一點足跡、綠島留一點足跡、福州留一點足跡……
雖然不便宜,又很耗時,但時間一長、數量一多,應該會降低被人推理出自家位置的風險吧。
當然,我想真的有心想盜取資料的話,總是有方法的。
只是自己做好防護,至少可以讓他人盜用的難度的增加吧。
就像是同樣會被吃,寧可自己是仙人掌也不要當高麗菜。
留言
張貼留言
嗨,我是混蛋。歡迎你將你的想法留下,我看到之後就會馬上回覆你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