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手遊?電腦?家機?孩子想買遊戲,父母怎麼選擇(上)

前言

前幾週被同事問到:「如果家裡的小孩已經有手機電腦,那還需要買電視嗎?」
對電視的第一個直覺是:立場明確且偏頗的新聞台、把電影剪到面目全非的電影台,還有我已經看不懂的卡通台。於是我回答她:「應該是不用吧。手機、電腦就算玩到沒電,也還有平板不是嗎?」

後來又思考了一陣子,電視好像並不只是這一個功能:「電視還能用來玩Play Station、XBOX或是Switch啊!」
接著又想到:都在玩手遊,卻沒接觸到電腦、家機遊戲實在蠻可惜的。
於是這篇文章就誕生了,用來替父母解釋三個平台的差異,以及推薦一些可以給未成年孩子玩的遊戲。 
 
不過,這牽扯到各種家庭教育問題,我雖是師範畢業生卻一竅不通;只能以一個玩家的心情去提供建議,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各位先理解這件事。

Photo by Florian Olivo on Unsplash


遊戲的平台

在我給予建議前,要先替這三個平台下一個定義。
  • 手遊:Android、iOS平台的遊戲。寫手遊但不限於手機,平板電腦的也算。
  • 電腦:桌機、筆電上的遊戲。但因為電腦等級差距很大,所以本文電腦不包括文書機、非電競的筆電。
  • 家機:微軟的XBOX、索尼的Play Station,或是任天堂的Wii、Swtich等等……泛指前兩者之外的遊戲機。
 
混蛋對於三種平台的涉獵程度不一,簡單排序是電腦>手遊>家機,但我還是從自身的經驗與觀察得出了三個建議:
  1. 謹慎選擇手機遊戲,避免勞神傷財
  2. 廣泛嘗試電腦遊戲,尋找自己的喜好
  3. 家機遊戲瞄準精品,培養品味、增加同好
接下來再一一解釋為什麼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Photo by SCREEN POST on Unsplash


手機遊戲

手遊最大的優點就是:

  • 手機方便攜帶,到哪都能遊玩
  • 大多數遊戲免費下載,永遠都玩不完
  • 大廠、獨立工作室都越來越重視手遊市場,選擇多樣

因為以上種種優點,讓手遊生態多元——從小學生到退休長輩,幾乎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手機遊戲。而廠商為了回應這樣多元的需求,也紛紛投入資源創造各種新穎、豐富的遊戲內容。

但手遊的問題也相當明顯,其中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免費下載,付費遊玩」的營運模式。

玩家下載遊戲後,可以免費遊玩,但獲得資源的速度就會慢於課金(花錢儲值)的玩家;這種遊戲模式並不少見,只要廠商有做好課金與無課之間的平衡,也不太會有什麼大問題。

但偶爾就是會出現「不拿到某隻角色/某個道具無法順利通關」或是「金錢的差距必須用大量的時間去拉近」的狀況:前者擺明要玩家課金,玩家撐不下去時就會轉移到其他遊戲;後者就是俗稱的肝,玩家必須將時間管理發揮到極致才能追上課金大佬。(這也是為什麼你總是看到小孩放不下手機的原因,因為每一點體力都要妥善利用)

以上的狀況對於腦波弱的人或沒有金錢觀念的人是非常致命的,往往一不小心就投注大量金錢、精神在遊戲上。此時再碰上惡質廠商,說關服就關服,過去投資的金錢與時間可是一點也不會回來的。

而你覺得這種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嗎?不,這種事很常發生。幾乎就是手遊的日常。 

2020/09/26 - Google Play 上營收最高的遊戲

因此混蛋對於手機遊戲的建議是:多看多記,哪些廠商專門代理劣質遊戲、哪些遊戲跟哪些遊戲只是換皮、哪些遊戲特別肝、哪些遊戲不課金就活不下去……得出結論之後,絕對、不要、去碰。因為廠商只會越做越爛,起死回生的廠商基本上不存在。

對於父母來說,想了解小孩在玩的遊戲,直接去下載來玩是最快速的。但希望不要因為這樣讓父母變得比小孩更沈迷就好了……

 

※混蛋的手遊選擇(詳細遊戲名單請見另一篇文)

  • 益智解迷類——雖然沒有研究證明這類型對腦袋真的有幫助,但比起每天舔手機喊我婆或是跟課金課到吃土,益智類健全多了。某些遊戲對於增加常識、練習計算都有所幫助,也都很適合拿來打發時間。對於小孩來說基本上是寓教於樂的好選擇。

而這種類型除了數獨、下棋、紙牌,某些將手機功能運用到極致的遊戲當然是最推薦的:「觸控」、「陀螺儀」、「鏡頭」等等的組合,將虛實結合的解迷,都是非常值得嘗試的類型。

 

  • 支持表心意類型——這是我寫來自打臉的。這類型通常是其他平台改編成手遊,或是某個廠商佛心到你擔心它一不小心餓死自己的類型,或是某個角色實在香到你認定他(或她)就是妳一輩子的公(或婆)。

父母應該理解,孩子也會有自己的興趣,以及自己想要支持的人。即使那些行為看起來有的時候以外人的眼光看來匪夷所思,但沒有什麼事比看到自己的錢化作喜歡的模樣更讓人開心的了。但小孩也應該知道,用自己賺來的錢去應援才是合情合理的行為;不想拿著父母給的午餐錢去課金,又沒辦法去打工的話,就只剩下把推坑父母了


Photo by Emmanuel on Unsplash

電腦遊戲

電腦遊戲是我的主場,理論上來說可以寫得東西很多……但問題是,就是能寫的東西太多了。
各種主題、各種類型,從3A大作到獨立製作的小遊戲,從射擊、競速、RPG、解迷、冒險……太多了,實在說不完。
也是因為如此,所以我會推薦大家盡量在電腦上嘗試各種遊戲。知名的遊戲平台 Steam、GOG、Uplay、Origin等等……平日就會有各種特會,搭上節慶折扣更是毫不手軟。(夏日特賣、秋日特賣、冬日特賣、春日特賣……真的是半買半送。)
多方嘗試,尋找出自己喜歡的類型,然後就盡情的投入這個愉快的遊戲世界吧。

電腦遊戲的優點很明顯:
  • 選擇多樣,玩家總是能找到一款適合自己的遊戲。
  • 開發成本比手遊高,廠商、工作室都必須要投注更多心血,玩家得到的成品也會超越手遊。
  • 遊戲性更高,比起只能觸控的手遊高得多。
 但對於父母來說,缺點也比較明顯:
  • 遊戲眾多,代表小孩也有可能會接觸到不適合自己分級的遊戲。
  • 大多數遊戲都需要花錢。(但這能培養購買正版的觀念,其實不能算壞事;況且,遊戲平台的折扣都沒在客氣的)
  • 電腦配備要求會越來越高。如果小孩的興趣是小遊戲、RPG,也許不需要換新電腦,但如果他迷上了「微軟模擬飛行2020」,那你可能要先有心理準備……五萬塊的電腦跑不掉。

混蛋電腦遊戲實在玩太多,光是要將推薦的遊戲列成清單,大概就會跟這篇文章一樣長了吧。
所以我就特別選擇了三類,是在電腦上效果最好、父母能放心,小孩也能享受的遊戲。
 
  •  沙盒遊戲——廣義的沙盒遊戲指模擬出一個環境,將玩家置於其中,運用想像力與創造力去與環境互動的遊戲。這類型的遊戲不僅可以滿足「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的願望,也可以在過程中培養美感、增強創意。
 舉例來說, Minecraft 就是沙盒遊戲的代表遊戲,它不只是已經被許多國家當作延伸教材,網路上許多驚人的創作就是來自仍在就學的小孩。
  • (即時、回合制)戰略遊戲——即時與回合制戰略遊戲其實有相當大的差異,但是為了方便歸在一起講。
前者需要鍵盤、滑鼠進行精準操作,是指屬於電腦的遊戲。大概二十年前是這類遊戲的黃金期,台灣也為出過好幾次冠軍而名揚海外。這類遊戲能夠訓練反應力、抗壓力、臨場反應。
後者則像是電子版的象棋,玩家必須要能夠有見微知著的觀察力,以及長遠的目光,而不能為了蠅頭小利而壞了大局。兩者一動一靜,戰術與戰略的差異,可以培養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玩家。
  • 模擬類型遊戲——電腦遊戲市場充斥著各種模擬遊戲,其中不乏惡搞類型的遊戲,但我這邊說的是認真的模擬遊戲。
雖然說是遊戲,但有不少遊戲都是做到了相當程度的考據。更優秀的還會在這份真實性上,再加上更豐富的遊戲性,不會讓玩家在遊戲中感到壓力的作業感。
就像是學校的多元入學一樣,多元的模擬遊戲,也可以讓小孩提早嘗試各種類型的工作、環境、生活……當然,父母想要藉此體驗完全不同的生活也不是不行。
(題外話:過去曾聽人分享過,平時開貨車維生的父親,在接觸了「模擬卡車系列」之後,無論是上班還是下班都在開車……)

Photo by Denise Jans on Unsplash

家機遊戲

對此類遊戲涉獵不多的我,只能給出粗略的兩個方向——
「精緻」與「大眾」,分別對應想要「獨享」與「共享」的心情。
 
  • 精緻,大多是3A大作。以豐富的劇情、精美的場景、豐富的遊戲性著稱。
廠商為了配合各種不同等級的電腦,往往都會有所取捨。但在規格統一的家機平台,廠商就可以盡可能的將資源發揮到極限。
而這種廠商反覆打磨的成品,往往都能夠成為當年度最佳遊戲的代表。(但近年翻車的好像也不少……)
  •  大眾,時下最流行的遊戲、眾人可以一起共玩的遊戲。
因為家機玩家間的社群蓬勃,不亞於目前各種手遊的社群,而線上遊戲的友情,有時也會延續到線下,成為精神的支柱。
而且逢年過節,一群人聚在房間玩手機、一群人聚在電腦前搶著按鍵盤,都比不上一群人拿著搖桿聚在電視前來得溫馨………吧。

再不然買Switch玩森友會,享受一下自己沒法擁有的人生也是不錯的啦。(苦笑)
 

推薦遊戲

接下來的遊戲推薦環節,因為文章長度的關係,將會分到另一篇文繼續。
等到完成時,將會在這貼上連結,敬請期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遊戲】Fallout 4:牙買加平原的寶藏(Find the Treasures of Jamaica Plain)

【遊戲】Wallpaper Engine:讓桌布動起來!

【軍旅】就要入伍該準備什麼?2021軍事訓練役最新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