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小丑(Joker):包裝著超級英雄電影外衣的社會驚悚片
如果你是混蛋多年以來的死忠讀者,想必一定知道混蛋對超級英雄電影,尤其是蝙蝠俠系列的電影完全沒有抵抗能力。但在DCEU(DC擴展宇宙)的《蝙蝠俠對超人》毀譽參半、《自殺突擊隊》打擊我的信心,一直再到《正義聯盟》戲裡戲外的風風雨雨,都讓我對這個經典的品牌感到有些憂慮。
但當我聽說《小丑》是一部獨立於DCEU的作品;
當我看到《小丑》極具特色的預告;
當我聽說《小丑》在威尼斯影展得到金獅獎肯定,
我知道這次我可以放心的進入影廳,我相信它能夠帶給我滿分的滿足感……
它成功了。
卻不是我原先預想的那樣。
在《黑暗騎士》中,他說自己因父親施暴而毀容,又說自己是為了讓妻子重拾笑容而毀容;
在《致命玩笑》中,他在走頭無路下回到過去工作的化學工廠行竊,卻意外掉入化學池毀容,在妻子死亡的雙重打擊下終於發瘋。
而《小丑》中,亞瑟(a.k.a小丑)是一個懷抱著喜劇演員夢想,卻被來自社會、母親、寂寞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的人。
唯一不變的是他自始至終對於自己的身世、遭遇總會充滿謎團,究竟是現實?還是幻想?是真相?還是偽裝?
混蛋很喜歡這次的改編,將它從哥德式的黑暗童話中,拉回了同樣陰暗致鬱的現實社會。
我曾經在網路上看過這麼樣的一句話:「過去創造小丑,你需要蝙蝠俠、化學池;現在你只需要把他放到社會。」
片中小丑像是在回答這句話似的,說:「Is it just me ... ... or is it getting crazier out there.」
亞瑟在電影的前半段,不斷受人欺侮、背叛、壓榨。
他扮成小丑替店家宣傳,卻被一群小流氓欺負、痛毆,老闆不僅沒有關心他,還要他歸還已經被打壞的招牌,不然就扣他薪水。
同事藍道給他一把槍,要他拿來防身,卻在亞瑟出包時立刻撇清責任,將錯推給亞瑟。
他在電車上遇到三個上班族在欺負女人,卻因為疾病而難以克制的笑出聲來,再度被人打倒在地……這次他反擊了,而這也是一連串悲劇的起點。
我們知道現在手無縛雞之力,懦弱卻溫柔的亞瑟,是一個註定會引爆的炸彈。
我們看著社會的各種惡意,就像看著酒桶裡的海盜,每個角色都將自己的一把劍戳了進去……
……我原先預想的會是:亞瑟會在某個時刻突然完全失去自己的理智,變成我們印象裏所熟知的小丑。
但《小丑》不一樣,他選擇讓亞瑟意外殺人,但又不全是意外。
他為了防身而開槍,在其中一個上班族逃跑時卻追了出去,連開數槍,彷彿是將這些日子來的所有怨恨、不滿都發洩出來一樣。
此時此刻,他心中的「小丑」,我們記憶中的「小丑」,才正準備開始萌芽。
而蝙蝠俠的父親:湯馬斯.韋恩也為此準備要競選市長。
高譚市一向被形容為罪惡之都,貧富差距極大、貪官污吏橫行;幫派、罪犯與鼠輩們同樣流竄於街道。也是因為這樣的一個充滿不公義的城市,蝙蝠俠與小丑這樣的人才得以生存。
亞瑟在地鐵殺死的三個男人,正巧是韋恩企業的雇員。湯馬斯.韋恩對此表態時,透露出的精英主義與階級歧視,進一步又引爆了這個城市的仇富心態。
低層民眾將小丑視為精神象徵,戴上面具、化妝,參加各式各樣的抗議。
亞瑟此時意識到:一直以來被社會刻意忽視的他,正在被這個社會接納,甚至被推崇。
但我想高譚市其實不僅僅是一個虛構的都市,它更是我們身處的每個城市的濃縮。
混蛋是台中人,很久以前就知道在PTT上,台中總是被笑稱是「臺灣高譚市」。
週五,我在站前秀泰看《小丑》,結束時是晚上七點左右。跟朋友還有狐狸從秀泰走到中港路附近吃晚餐。這段短短十五分鐘的中區漫步,就讓混蛋體會到台中是一個有完全不同面貌的都市。
秀泰跟中港路兩旁燈火通明,在入夜後還是綻放著光亮,各種炫目的燈閃爍刺眼,人們在這邊用餐、購物。但只要拐一個彎,進到巷子裏,那些已經不再有人光顧的舞廳、冰宮;或是沒落的商店街,路燈陰暗、地板的磁磚充滿污垢,還有破碎的酒瓶、餐盤散落。
混蛋很喜歡自己的家鄉,也知道這其實是都市開發下必然的結果,但看到一個充滿歷史的區域在夜裡竟然會讓我覺得正身處異國的暗巷,就覺得有些不自在。
像是在事件爆發前,亞瑟與鄰居蘇菲曾經在電梯裡有過交集。後來蘇菲也成為他感情上的支柱,陪著他逛街,陪著他第一次的喜劇演出,在他母親病倒時也陪伴著他……
但後來我們發覺,原來這一切都是亞瑟的幻想。蘇菲根本不認識他,僅有過一面之緣。
片中描述亞瑟闖進蘇菲房間的這段,氣氛非常緊張,配樂再加上劇情堆疊的重量讓人喘不過氣。亞瑟是否真的對蘇菲痛下殺手,我們不得而知,導演特別給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
而這種妄想,也同樣出現在亞瑟的母親潘泥身上。
潘泥一直以來都認為自己曾和湯馬斯.韋恩有過關係,才會生下亞瑟。
但隨著劇情推展,亞瑟在療養院裏找到了潘泥的病例和自己的領養證明……這些他的身世又再添一筆謎團。
亞瑟究竟是誰的孩子?他究竟真的經歷過了什麼?又是什麼讓他逐漸走向病態,變成我們所熟知的「小丑」?
而這也適用於片中藍道、社福志工和其他所有「容忍」他怪異舉動,卻還是感到「厭惡」的人……他們「同情」亞瑟有病,卻無法「同理」他因為疾病而必須面對的壓力與痛苦。
唯一能夠同理亞瑟的人,大概就是片中同樣是小丑的侏儒蓋瑞。當亞瑟化身小丑,殺死曾經背叛他的同事藍道時,蓋瑞在一旁害怕的大叫。
亞瑟告訴他:「沒事的,我不會殺你。你是唯一一個對我好的人。」
那段大概是片中最幽默,也是最讓人心酸的橋段。亞瑟特別在蓋瑞經過身旁時,大聲吼叫,嚇得蓋瑞奪門而……卻因為身高而搆不著門把,還得轉頭請求亞瑟的幫忙。
導演在這特別再突顯了他身為侏儒,在一個「正常」尺寸為主的世界會有多麼「異常」,藉此說明了把亞瑟這樣的人,硬是套進了「正常人」的框框會是多麼可笑的一件事。
亞瑟曾在自己的日記上寫道:「成為一個精神病患最可悲的莫過於:全世界的人都希望你假裝你自己沒有病。」
電影的最後一幕是最讓人痛苦的……
當小丑被捕,他被關進了即將與他不斷糾葛、糾纏的「阿卡漢療養院」。在明亮、寬敞的診療間裡,醫療人員親切的關心著小丑的心理健康,並詢問他的想法。
小丑卻是冷冷的說:「說了你們也不會懂的。」
過去他曾經向許多「正常人」求救,但他們卻從來沒有給予回應;直到他的聲音在與他一樣的邊緣人中爆發開來,他知道自己再也沒必要向你們訴說。他有他自己的聽眾了。
然後鏡頭一切,便是他踏著血腳印走在療養院的走廊上……幾個職員追了過去,沒多久又逃了回來。電影就在這結束了,但我們知道,我們記憶裡的小丑回來了,或是說……誕生了。
它用精巧且聰明的劇情,美麗又發人深省的鏡頭語言,動人卻又毛骨悚然的配樂來述說一段我們都熟知的故事。
但我卻不知道該推薦給誰,因為它確實會讓人感到心情鬱悶、沈重,甚至有些難受。
我跟狐狸還有朋友一起去看,狐狸後來表示:「電影開始沒多久,我就開始等究竟什麼時候結束了……」
我跟朋友討論完後也覺得,這部電影真的會在心中留下些短時間難以平撫的負面情緒。
因此我不建議心情很容易低沉的人去看,也不建議正與疾病奮鬥的人去看……他有太多會牽動人的地方,很多時候真的會讓人感到深深的憂鬱。
最後,我還是得提這部電影的配樂與攝影,當然還有男主角瓦昆精湛的演技。
你會驚訝於一張化了妝的臉,怎麼可以比你印象裡的所有鬼怪、妖魔都來得驚悚,更加毛骨悚然。
瓦昆在電影裏數種不同的笑聲,傳遞悲傷、快樂與瘋狂。不禁讓人深思,一個成天笑臉迎人的人,真的就是最快樂的人嗎?
在場景的變換,鏡頭的選擇與顏色的搭配上,小丑都有著非常高超、精妙的巧思。亞瑟的鏡頭大多沉悶、悲傷、冰冷,但小丑的鏡頭卻活潑、衝動又富有生命。不需要任何的言語表達,我們就知道在經歷這麼多事之前的亞瑟,和之後的小丑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了。
最後就是電影的配樂,除了低音大提琴的壓抑,還選用了很多歡樂卻與電影契合的歌曲:《Smile》、《Sending the crown》等等……不僅突顯了電影的背景1980年代,也讓小丑的身份更加生動,突顯了出來。
PS 其實這部電影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脫口秀的主持人墨瑞。但我沒有特別提起他,一來是我認為他在小丑之所以成為小丑這件事上只是壓死駱駝的稻草;還有另一方面是我真的不小心忘記流篇幅給他了。
但當我聽說《小丑》是一部獨立於DCEU的作品;
當我看到《小丑》極具特色的預告;
當我聽說《小丑》在威尼斯影展得到金獅獎肯定,
我知道這次我可以放心的進入影廳,我相信它能夠帶給我滿分的滿足感……
它成功了。
卻不是我原先預想的那樣。
《小丑》(Joker, 2019) |
小丑的起源
小丑這個角色,在過去總是充滿謎團。在《黑暗騎士》中,他說自己因父親施暴而毀容,又說自己是為了讓妻子重拾笑容而毀容;
在《致命玩笑》中,他在走頭無路下回到過去工作的化學工廠行竊,卻意外掉入化學池毀容,在妻子死亡的雙重打擊下終於發瘋。
而《小丑》中,亞瑟(a.k.a小丑)是一個懷抱著喜劇演員夢想,卻被來自社會、母親、寂寞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的人。
唯一不變的是他自始至終對於自己的身世、遭遇總會充滿謎團,究竟是現實?還是幻想?是真相?還是偽裝?
混蛋很喜歡這次的改編,將它從哥德式的黑暗童話中,拉回了同樣陰暗致鬱的現實社會。
我曾經在網路上看過這麼樣的一句話:「過去創造小丑,你需要蝙蝠俠、化學池;現在你只需要把他放到社會。」
片中小丑像是在回答這句話似的,說:「Is it just me ... ... or is it getting crazier out there.」
亞瑟在電影的前半段,不斷受人欺侮、背叛、壓榨。
他扮成小丑替店家宣傳,卻被一群小流氓欺負、痛毆,老闆不僅沒有關心他,還要他歸還已經被打壞的招牌,不然就扣他薪水。
同事藍道給他一把槍,要他拿來防身,卻在亞瑟出包時立刻撇清責任,將錯推給亞瑟。
他在電車上遇到三個上班族在欺負女人,卻因為疾病而難以克制的笑出聲來,再度被人打倒在地……這次他反擊了,而這也是一連串悲劇的起點。
圖片來自iMDB |
「碰!」
進場看《小丑》的人,大多都對這個角色有初步的認識。無論是從《黑暗騎士》中用各種實驗考驗高譚市、蝙蝠俠的道德與人性的小丑;或是《自殺突擊隊》中,充滿邪氣與黑幫氣息的小丑。我們知道現在手無縛雞之力,懦弱卻溫柔的亞瑟,是一個註定會引爆的炸彈。
我們看著社會的各種惡意,就像看著酒桶裡的海盜,每個角色都將自己的一把劍戳了進去……
……我原先預想的會是:亞瑟會在某個時刻突然完全失去自己的理智,變成我們印象裏所熟知的小丑。
但《小丑》不一樣,他選擇讓亞瑟意外殺人,但又不全是意外。
他為了防身而開槍,在其中一個上班族逃跑時卻追了出去,連開數槍,彷彿是將這些日子來的所有怨恨、不滿都發洩出來一樣。
此時此刻,他心中的「小丑」,我們記憶中的「小丑」,才正準備開始萌芽。
圖片來自iMDB |
高譚市或任何城市
電影一開始就提到,因為垃圾車罷工,所以高譚市垃圾堆積滿山滿谷,鼠輩橫行。而蝙蝠俠的父親:湯馬斯.韋恩也為此準備要競選市長。
高譚市一向被形容為罪惡之都,貧富差距極大、貪官污吏橫行;幫派、罪犯與鼠輩們同樣流竄於街道。也是因為這樣的一個充滿不公義的城市,蝙蝠俠與小丑這樣的人才得以生存。
亞瑟在地鐵殺死的三個男人,正巧是韋恩企業的雇員。湯馬斯.韋恩對此表態時,透露出的精英主義與階級歧視,進一步又引爆了這個城市的仇富心態。
低層民眾將小丑視為精神象徵,戴上面具、化妝,參加各式各樣的抗議。
亞瑟此時意識到:一直以來被社會刻意忽視的他,正在被這個社會接納,甚至被推崇。
但我想高譚市其實不僅僅是一個虛構的都市,它更是我們身處的每個城市的濃縮。
混蛋是台中人,很久以前就知道在PTT上,台中總是被笑稱是「臺灣高譚市」。
週五,我在站前秀泰看《小丑》,結束時是晚上七點左右。跟朋友還有狐狸從秀泰走到中港路附近吃晚餐。這段短短十五分鐘的中區漫步,就讓混蛋體會到台中是一個有完全不同面貌的都市。
秀泰跟中港路兩旁燈火通明,在入夜後還是綻放著光亮,各種炫目的燈閃爍刺眼,人們在這邊用餐、購物。但只要拐一個彎,進到巷子裏,那些已經不再有人光顧的舞廳、冰宮;或是沒落的商店街,路燈陰暗、地板的磁磚充滿污垢,還有破碎的酒瓶、餐盤散落。
混蛋很喜歡自己的家鄉,也知道這其實是都市開發下必然的結果,但看到一個充滿歷史的區域在夜裡竟然會讓我覺得正身處異國的暗巷,就覺得有些不自在。
圖片來自iMDB |
妄想與真相
說回正題,《小丑》在片中有很多虛實交錯的場景。像是在事件爆發前,亞瑟與鄰居蘇菲曾經在電梯裡有過交集。後來蘇菲也成為他感情上的支柱,陪著他逛街,陪著他第一次的喜劇演出,在他母親病倒時也陪伴著他……
但後來我們發覺,原來這一切都是亞瑟的幻想。蘇菲根本不認識他,僅有過一面之緣。
片中描述亞瑟闖進蘇菲房間的這段,氣氛非常緊張,配樂再加上劇情堆疊的重量讓人喘不過氣。亞瑟是否真的對蘇菲痛下殺手,我們不得而知,導演特別給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
而這種妄想,也同樣出現在亞瑟的母親潘泥身上。
潘泥一直以來都認為自己曾和湯馬斯.韋恩有過關係,才會生下亞瑟。
但隨著劇情推展,亞瑟在療養院裏找到了潘泥的病例和自己的領養證明……這些他的身世又再添一筆謎團。
亞瑟究竟是誰的孩子?他究竟真的經歷過了什麼?又是什麼讓他逐漸走向病態,變成我們所熟知的「小丑」?
圖片來自iMDB |
同理與同情
同理與同情是不同的概念,我們或許會同情亞瑟的處境,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同理他的處境。而這也適用於片中藍道、社福志工和其他所有「容忍」他怪異舉動,卻還是感到「厭惡」的人……他們「同情」亞瑟有病,卻無法「同理」他因為疾病而必須面對的壓力與痛苦。
唯一能夠同理亞瑟的人,大概就是片中同樣是小丑的侏儒蓋瑞。當亞瑟化身小丑,殺死曾經背叛他的同事藍道時,蓋瑞在一旁害怕的大叫。
亞瑟告訴他:「沒事的,我不會殺你。你是唯一一個對我好的人。」
那段大概是片中最幽默,也是最讓人心酸的橋段。亞瑟特別在蓋瑞經過身旁時,大聲吼叫,嚇得蓋瑞奪門而……卻因為身高而搆不著門把,還得轉頭請求亞瑟的幫忙。
導演在這特別再突顯了他身為侏儒,在一個「正常」尺寸為主的世界會有多麼「異常」,藉此說明了把亞瑟這樣的人,硬是套進了「正常人」的框框會是多麼可笑的一件事。
亞瑟曾在自己的日記上寫道:「成為一個精神病患最可悲的莫過於:全世界的人都希望你假裝你自己沒有病。」
電影的最後一幕是最讓人痛苦的……
當小丑被捕,他被關進了即將與他不斷糾葛、糾纏的「阿卡漢療養院」。在明亮、寬敞的診療間裡,醫療人員親切的關心著小丑的心理健康,並詢問他的想法。
小丑卻是冷冷的說:「說了你們也不會懂的。」
過去他曾經向許多「正常人」求救,但他們卻從來沒有給予回應;直到他的聲音在與他一樣的邊緣人中爆發開來,他知道自己再也沒必要向你們訴說。他有他自己的聽眾了。
然後鏡頭一切,便是他踏著血腳印走在療養院的走廊上……幾個職員追了過去,沒多久又逃了回來。電影就在這結束了,但我們知道,我們記憶裡的小丑回來了,或是說……誕生了。
圖片來自iMDB |
電影之外的事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它用精巧且聰明的劇情,美麗又發人深省的鏡頭語言,動人卻又毛骨悚然的配樂來述說一段我們都熟知的故事。
但我卻不知道該推薦給誰,因為它確實會讓人感到心情鬱悶、沈重,甚至有些難受。
我跟狐狸還有朋友一起去看,狐狸後來表示:「電影開始沒多久,我就開始等究竟什麼時候結束了……」
我跟朋友討論完後也覺得,這部電影真的會在心中留下些短時間難以平撫的負面情緒。
因此我不建議心情很容易低沉的人去看,也不建議正與疾病奮鬥的人去看……他有太多會牽動人的地方,很多時候真的會讓人感到深深的憂鬱。
最後,我還是得提這部電影的配樂與攝影,當然還有男主角瓦昆精湛的演技。
你會驚訝於一張化了妝的臉,怎麼可以比你印象裡的所有鬼怪、妖魔都來得驚悚,更加毛骨悚然。
瓦昆在電影裏數種不同的笑聲,傳遞悲傷、快樂與瘋狂。不禁讓人深思,一個成天笑臉迎人的人,真的就是最快樂的人嗎?
在場景的變換,鏡頭的選擇與顏色的搭配上,小丑都有著非常高超、精妙的巧思。亞瑟的鏡頭大多沉悶、悲傷、冰冷,但小丑的鏡頭卻活潑、衝動又富有生命。不需要任何的言語表達,我們就知道在經歷這麼多事之前的亞瑟,和之後的小丑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了。
最後就是電影的配樂,除了低音大提琴的壓抑,還選用了很多歡樂卻與電影契合的歌曲:《Smile》、《Sending the crown》等等……不僅突顯了電影的背景1980年代,也讓小丑的身份更加生動,突顯了出來。
圖片來自iMDB |
留言
張貼留言
嗨,我是混蛋。歡迎你將你的想法留下,我看到之後就會馬上回覆你囉!